要在「安全依戀」和「表裏如一」之間做出選擇
當嬰兒出生時,他或她有兩個需要。第一個需要是「安全依戀」,即接觸、聯繫和愛。我們是所有動物中出生時最不成熟、大腦最不發達、依賴父母照顧時間最長的,所以嬰兒極需要有成年人的照顧和愛,這是生存需要。依戀在我們的一生中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必須有依戀才能形成社群,倚靠社群我們才能生存。我們必須聯繫、歸屬、接納愛和付出愛,這些都是人類的基本需要。
我們還有另一個需要,那就是「表裏如一」。「表裏如一」是了解自己的感受、與自己的身體接觸、能夠表達自己是誰、並在自己的活動和自己的關係中展現「自己是誰」的能力。試想一想: 一個生活在大自然的人,他或她不能了解自己的身體和自己的直覺,他或她在野外能生存多久?「表裏如一」是另一個重要的生存需要。
如果「安全依戀」與「表裏如一」需要不相容,你會如何面對? 想像你是嬰兒,當你餓了或尿布濕了,你嘗試用哭聲表達你的內心感受,可惜沒有人回應你的哭聲; 如果你是一個小孩,你感到悲傷,哭了起來,你的父母要求你立即停止哭泣。如果你了解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感受,堅持你的真相,你的父母就受不了。父母總是通過「不回應」或種種「不應該」, 無意識地傳達「受不了」的信息,不是因為他們有意這樣做,也不是因為他們不愛你,而是因為他們的父母是這樣對待他們,所以他們用同樣方式對待你。現在你怎麼辦? 如果你為了「表裏如一」而放棄你的「安全依戀」,你就失去了你賴以生存的人際關係。因此,你選擇壓抑「表裏如一」或內在感受。
當你 35、40 歲時,你已經忘記自己是誰。如果有人問你: 「你有什麼感受」,你說:「我不知道」。多少次你有過一種強烈的直覺,但你忽略了它。你逐漸習慣與自己失去連結並抑制你的直覺。你可能會以成癮(包括上網、購物等)、精神疾病或身體疾病的形式付出代價。[註1]
上述五種的教養模式, 很多表面上是「為孩子好 」, 實際上是滿足父母的需要。為了避免孩子要在 「安全依戀」和「表裏如一」之間做出選擇, 父母可以做些什麼?
輔助模式
隨著教養模式的演化,父母可以學會更清楚地理解孩子的需要和同理孩子。父母開始擺脫用「小魔鬼, 小屁孩」等標籤孩子,並更準確地了解和回應孩子時刻變化的情緒和需要。輔助模式的父母不再視嬰兒的哭聲為任性, ,反而及時地擁抱孩子,給他或她安慰及溫暖的照顧。輔助模式鼓勵父母尊重孩子的自由,信任他們可以自由發展,支持他們發展獨立個性,鼓勵他們多探索和遊戲。
輔助模式的父母分清孩子的需要和成人的期望,他們不會透過賞罰來灌輸價值觀,或強迫孩子盲目服從; 相反會培育孩子的自主及自律,用尊重和互信與孩子定下界線,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別人,而不訴諸體罰、羞辱或操縱。
在這個模式下長大的孩子比較敢言、有主見及主動。雖然這種模式的教養要投放更多時間與精力, 但孩子長大後富同理心、並高度獨立及勇於自我承擔,不傾向以破壞的方式表達不滿,這種非暴力及重視情感聯繫的教養可能會帶來一個較和諧的社會。[註2]
你是否在「輔助模式」教養成長? 你願意用「輔助模式」善養「自己」和與其他人相處嗎?
註:
1. The tragedy of having to choose between secure attachment and authenticity- Dr Gabor Mate
2.《善養小童成大同》第8章
了解更多,點擊
六種教養模式 (一)
六種教養模式 (二)
作者: Maria Pau
© 2021 愛•群社。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包括網上或印刷) 或使用本網誌內容作任何商業用途。
圖片來源: pngtree.com
留言
發佈留言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