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種教養模式 (二) • 心

矛盾模式
矛盾模式開始在十四世紀出現, 和遺棄模式並存。教會開始重視兒童的權益,保護兒童的法例 (如不可以和兒童性交) 生效。 成年人認為兒童天生邪惡, 雖然孩子可以留在父母身邊,但要接受嚴厲的管教。心理史學者 Lloyd deMause 檢視超過200條18世紀前的育兒建議,發現絕大部分都同意嚴打。 親子關係建基於權威與控制,而非感情。恐懼被視學習的最基本要素,由古代至中世紀的教育機構都配備打孩子的工具,整個世界視鞭打如家常便飯。 為了控制嬰兒,使他們不能動彈,製造較少麻煩,父母會用繃帶將嬰兒紮成一個緊緊的繭狀,然後掛在牆上; 口中塞著浸滿糊仔的碎布,抑壓他們的哭聲。直至18世紀一位醫生發現貧窮父母的孩子較結實和健康,因為貧窮父母沒有金錢購買繃帶,才反對這種方式。[註1]

介入模式
隨著包辦婚姻逐漸結束,給一些家庭帶來了更多的愛 ; 婦女較少生育,可以給孩子多些照顧; 虐兒和遺棄現象的減少,嬰兒死亡率降低,健康水平提高。父母可能會偶然表現出溫柔的一面,但父母更重視控制與征服孩子的意志、情緒、衝動及需要。

英國哲學家, 自由主義之父John Locke 公開反對體罰,但他建議兒童的生活應該由嚴格的時間表來管理。他建議進行嚴格的如廁訓練,並為了鼓勵孩子的「理性」能力, 警告不要回應孩子的哭聲。目的是為了培養冷靜的孩子,即孩子們應該無所求,沒有偏好,毫無怨言地吃他們面前的東西。 「兒童應該被看到但不被聽到」。[註2]

社會化模式
父母應儘早訓練孩子遵守社會規範,尊重權威,成為一個好孩子。好孩子的標準:聽話、不質疑、不討價還價和要控制自己的激情和情緒。父母必須保持主導地位,永遠不要讓孩子「隨心所欲」。父母有絕對權威, 孩子要尊重「長輩」和絕對服從父母。換句話說,權威是基於年齡和輩份。社會化模式家庭不重視民主。

19 世紀後期迎來兒童身心靈成長科學探究的曙光。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第一個深入研究童年經歷如何影響成長的心理學家,也是第一個強烈主張容許兒童自由表達自我的人。政府開始有專員監管保護兒童的法例,並通過嚴格的處罰來執行。這是孩子作為一個人的開始,有他或她自己的需要和權利。人們開始期望父母的角色是滿足孩子的需要,而不是相反。人們普遍認識到兒童的脆弱性,不能只依靠其父母,要由整個社會負責保護孩子健康成長。[註3]

請你回顧你的童年和成長過程. 你有否經歷過以上五種的教養模式? 你記得當時的感受嗎? 

假如你是一位母親, 你曾經用哪種教養模式? 

這五種教養模式, 每一種都比前一種進步, 究竟這個進步是朝著哪一個方向進發?

第六種教養模式究竟是什麼? 

註:
1.《善養小童成大同》第5章

2.《善養小童成大同》第6章

3.《善養小童成大同》第7章

了解更多,點擊
六種教養模式 (一)
六種教養模式 (三)

作者: Maria Pau
© 2021 愛•群社。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包括網上或印刷) 或使用本網誌內容作任何商業用途。
圖片來源: pngtree.com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