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愛」的原動力 • 靈


我們透過「祭司、利未人」對待受傷者的態度,反省一下,如果我們的心被社會規範、宗教教條、理性分析利害關係充塞著,傲慢自大是不可能「活出愛」的,今次從撒馬利亞人身上學習如何栽培一顆憐憫的心。
 
耶穌講了這個「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
耶穌回答:「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丟下他走了..... 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路過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他到旅店裏去,照應他。第二天他拿出兩個銀幣來交給店主,說:『請你照應他,額外的費用,我回來時會還你。』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對他說:「你去,照樣做吧!」[註]

撒馬利亞人在猶太人心目中是外族人,是他們所恨惡的,但他卻用鄰舍互助精神照顧受傷者。當撒瑪利亞人遇上受傷的猶太人,他沒想到受傷者是誰,是朋友還是敵人,亦不計算要付的代價和回報,他只是聽到受傷者的呼求,看到他的需要,就動了慈心,即時幫他處理傷口,包裹好了,就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他到旅店療傷,照顧他。第二天因要趕往別地,臨行前還給錢旅店的店主,請店主繼續照顧那傷者,直至他康復,這不是一個衝動的幫忙,而是一個認真的行動、一個週詳的照顧。
 
內心被太多規範充塞,心靈會變得遲鈍,就如祭司和利未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無法感受到別人的需要,「愛」不是理論、道德要求,甚至可以超越一切人與人之間的阻攔:包括種族歧視、地位高低 、貧賤富有、患病不潔等等,而是從「心」發出來的回應,並以「行動」表達,撒馬利亞人不會用理性計較,只是跟隨心的感願,去作即時的行動。

每一次即時的回應,都會增強自己敏銳的心,怎能這樣持續不計較的去愛? 我相信只有那經歷過被接納、被了解、傷口被撫摸醫治過..... 而又能不停地數算恩典、感恩的人,才領悟到別人得到幫助的喜樂和安慰。
 
在這比喻中,我最受感動的地方就是:
耶穌選擇撒馬利亞人為受害人的鄰舍, 撒馬利亞人本是猶太人所看低的罪人,但主耶穌在這裏卻將撒馬利亞人相比律法師、祭司、利未人,更得到祂的讚賞,甚至成為其他猶太人學效的榜樣。耶穌這樣回答律法師的問題,不單讓他明白如何「活出愛」,而且更切實地彰顯耶穌憐憫的心腸:祂俯就卑微,聽到撒馬利亞人(軟弱者)心中的呼求,明白他們的需要,從污泥中拉起他們,救贖他們脫離罪惡的捆綁,抬起頭自信地活著---深深經歷耶穌的憐憫,愛的激勵,這正是我們能「活出愛」的原動力。

了解更多,閱讀 
好撒馬利亞人 (一)
註: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

作者: Winnie Wong
© 2021 愛•群社。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包括網上或印刷) 或使用本網誌內容作任何商業用途。
圖片來源: pngtree.com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