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的撒瑪利亞人」
上世紀70年代,兩位行為心理學家John Darley 和 Daniel Batson 以《聖經》故事「仁慈的撒瑪利亞人」為藍本,設計了一個實驗,研究人們選擇幫助別人的原因。[註1]
他們選了一群預備成為宣教士的普林斯頓神學院學生。首先學生要完成一份問卷,調查他們是否出於內在原因 (例如: 為人服務) 或外在原因 (例如:上天堂) 而信奉宗教。然後他們需要步行到附近的建築物,就《聖經》中的「仁慈的撒瑪利亞人」做一個簡短的演講。
研究人員隨機把學生分為三組,並告訴學生:
第一組: 有很多時間。
第二組: 有足夠時間可以準時到達,但現在應該過去,以免遲到。
第三組: 現在已經遲了, 真的需要趕緊過去了。
所有學生都在狹窄的小巷中,遇見由演員扮演一位躺在地上,需要幫助的陌生人。小巷只有四英尺寬,所以為了不幫助這個人,學生必須跨過他!
研究者發現,信奉宗教的內在原因與幫助行為無關。第一組裡有63%的學生停下來幫助,第二組裡停下來幫忙的不到一半(45%),而第三組只有10%停下來幫助陌生人。
這項研究加深對人性共同點的理解。大多數(60%)的學生覺得,趕著去講「好撒瑪利亞人」的講道,比照顧一個生病或受傷的陌生人更重要!難道這些普林斯頓大學的神學院學生都是冷酷的人? 究竟他們內心世界當時經歷著什麼掙扎?
當您感到倉促,不知所措和承受壓力時,交感神經系統非常活躍;副交感神經系統處於壓抑狀態;您在心智和情感上便沒有餘力去幫助別人。[註2]
當您感到倉促, 除了不可能幫助別人,您也許會失去欣賞美好事物的機會。您不相信? 請看以下視頻。
作者: Maria Pau
© 2021 愛•群社。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包括網上或印刷) 或使用本網誌內容作任何商業用途。
圖片來源: Wikipedia - The Good Samaritan by Jacob Jordaens, c. 1616
留言
發佈留言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