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 一個令人感到沮喪,卻無能為力的疾病,在世界各地引起不少討論和關注。在無力解決,從統計數字上看又似乎無力避免成為患者或照顧者的無奈下,也許可以想想如何面對。
在一篇文章看過一句話:「人生一大課題是學習『接受』」,一位印度哲人也曾說:「人生來什麼也沒有,所以一切都是『得到』,沒有『失去』。」一個阿茲海默症的患者,一天天地忘卻,可否不看成失去,而是一天天把曾經得到的退還? 記憶裡的人和事,是一輩子中累積的獲得,現在是一點點兒的放下。從這個角度去看,患上阿茲海默症就沒那麼可怕了。曾有一位親人是阿茲海默症的患者,他忘了孩子,親戚, 但他記得曾吃過的美味烤雞,一件年輕時買的白襯衫,一次郊遊的經歷…… 在他的世界裡,有的是曾經的美好,曾經的快樂。他沒有失去什麼,只是不再得到,而曾經得到的也慢慢一點一滴地溜走。
照顧阿茲海默症患者,是個艱難而痛苦的過程。眼看著自己親愛的人忘了自己,內心會很痛苦。可是細想,人生中我們會遇到很多人,每個人其實都只會陪伴我們一段路程,一段時間。想想小時候的玩伴,上學時的好友,同桌,今天還有多少人仍有聯絡?就是兄弟姐妹,也許都各有家庭,或居住在不同的國家,一年裡見幾次面?父母是最親的,可是長大後我們也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常在他們身邊。所以,或許我們可以學習接受曾經和我們很親近的人,漸漸離我們而去。再者,我們不要因為患者忘了我們而覺得遺憾,要因我們曾經有過的相聚而歡喜。
鍾梅音女士作詞的歌曲「遺忘」,是流傳幾十年的佳作。歌詞開首就說:「若我不能遺忘,這纖小軀體,又怎載得起如許沉重憂傷」。雖然歌曲寫的是在「忘」和「記」間的掙扎,但也可以達到安慰療傷的作用。忘記也許真不是那麼可怕,也不是那麼可惜。
當然,照顧患者還有體能的負擔。患者沒法自理生活時,一切生活起居的照料,讓人身心疲憊。但也許在心理釋懷後,對尋求外界援助,例如安老院等,也會比較容易接受吧。
作者: Janet Fong
© 2020 愛•群社。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包括網上或印刷) 或使用本網誌內容作任何商業用途。
圖片來源: SeekPNG.com
在我來說。家有腦退化的媽媽。一D都不易。無記性。失禁。自己出街。不會看紅綠燈。亂過馬路。好彩朋友見到她。把她送回家。把我嚇死。在六年前。我因車禍。和我丈夫心臟病。成日去醫院。都要帶媽媽一起去。家中無人看住她。吾放心。自覺身心俱疲。終於求助。找了社工。一年後有養老院收了媽。媽初頑幾個月都唔慣。我每次走時。都要偷走。因為她圈住我手臂。不放手。我叫她去廠厠所。我就偷走。。
回覆刪除後來她己不太記得我是誰。但在疫情間。完全不能探。。我好難過。好掛念媽。
是這麽的真實,是一連串的慢慢溜走,使我感到無奈。我為當下所接觸到的人,事,物感恩。為上主的同在感謝。
刪除謝謝Janet的分享,願我們每一個都能享受神所賜美好的每一天,活在當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