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散步時,我總習慣低頭。腳下的石階縫隙、牆角裂痕,甚至柏油路的邊緣,總能看見一叢叢倔強的小草。它們從狹窄的罅隙中探出頭來,只需一點塵土、些微水氣,便能紮根生長,在有限的空間裡掙扎出一片生機。
這讓我想起在班夫(Banff)旅行時,湖邊那塊巨大的岩石。石縫中,竟長出一棵小樹。它的根鬚在堅硬的石縫間蜿蜒,尋找著幾乎不存在的水分和養分。那扭曲的樹幹和稀疏的葉片,訴說著生存的不易,卻也展現了生命的頑強。
![]() |
看著這些在逆境中茁壯的生命,我不禁思考人類的處境。
有些人出生在肥沃的「土壤」——家境優渥、資源豐沛,卻常在舒適中迷失,無心向學,辜負了天生的優勢。相反地,許多從「石縫」中成長的人,家境清寒、條件匱乏,反而激發出驚人的生命力。他們緊握每一分機會,在貧瘠中開出最燦爛的花朵。
這強烈的對比引向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我們該如何教育下一代?
作為父母,自然渴望為孩子鋪平道路,打造最安全的成長環境。我們不忍見他們受苦,於是忙著清除障礙、提供優渥,彷彿這樣就能確保他們永遠幸福。然而,溫室裡的花朵,終究難以適應戶外的風雨。
若我們永遠為孩子遮風擋雨,當有一天我們無法再保護他們時,他們該如何面對人生的挫折與挑戰?與其為他們創造無菌的環境,不如及早放手,讓他們在可控的風險中經歷困難、感受失敗。這些經歷,正是培養「韌性」的土壤——那種在逆境中彎而不折、跌倒後重新站起的能力。
石縫中的小草教會我們:生命的價值不在於起點的優劣,而在於面對困境時的韌性與勇氣。真正的教育,不是為下一代剷平所有崎嶇,而是教會他們如何在坎坷中前行;不是給予他們一個完美無缺的世界,而是培養他們創造美好未來的能力。唯有經歷過風雨的洗禮,孩子們才能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長成不畏風霜的參天大樹。這或許才是生命最深刻的智慧——在限制中尋找可能,在逆境中成就堅韌。
作者: Christina Leung
© 2025 愛•群社。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包括網上或印刷) 或使用本網誌內容作任何商業用途。


留言
發佈留言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