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中的一個故事,被稱為「推石頭上山」[註1],如同一幅描繪生命勞苦和虛空感的畫面,那位不斷推著石頭上山的人,辛勤工作卻無法得到回報。同樣,我們每天周而復始辛苦工作,也引起我們對生命真諦的深刻思考。
所羅門,以色列的智者和國王,以非凡的智慧探索生命的真諦。然而,他發現所有的努力和智慧似乎都是虛空。努力工作的人最終發現,萬事都是循環不息,周而復始,沒有成果[註2],生命無法逃避死亡,所做之事無人永遠紀念[註3]。即使擁有極多的知識,也難以理解生命的真諦。甚至經歷和知識越多,煩惱也增多[註4]。
當面對這個如此短暫且無法把握和無奈的人生,我們應該如何面對呢?我們可以試用不同的維度看這個問題。
在地上,日光之下看人生是虛空,從不同維度,日光之上看人生是有價值和意義的,聖經《傳道書》提醒我們一個重要的觀念:生命所得的一切都是 神所賜予的[註5],所以我們無需與他人比較。
我們可以細察自己生命的特質、才能、與眾不同的經歷、逆境,甚麼事物對我有特別的觸動,這一切都是 神賜給我們的禮物,只管善用 神所賜予我們獨特的生命、才華和機會,才能體現生命真正的意義[註6]。
威廉·威爾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是18世紀英國的政治家和奴隸制度廢除運動的領袖。他的信仰和與 神的連結激勵他投身於為正義和人權而戰的事業。他的努力最終導致了英國奴隸貿易的廢除,並為他帶來了生命的真正滿足。
這例子及《傳道書》告訴我們,只有透過與 神連結,反思生命真諦,明白一切得到的都是恩典、上天賜予的禮物,我們應當珍惜、享用,如親情、友誼、擁有憐憫的心、困難、逆境,同時樂於與別人分享,不論是物質、才幹,都好好善用,這樣才能活出精彩而有意義的人生。
註:
1 :《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中的一個故事,被稱為「推石頭上山」。提西弗是古希臘的寓言作家,被認為是這個故事的作者。在這個寓言中,石頭被推上山頂,但由於山頂是尖銳的,石頭很快就會滾下來,無法保持在山頂上。它是一個象徵性的比喻,用來形容一個費力但無法達成目標的徒勞行為。
2 :「⼈⼀ 切的勞碌,就是他在⽇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傳道書1章3節
虛空=無進展
3 :「江河都往海裏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傳道書1章7節
虛空= 無紀念
「已過的世代,無人記念,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記念。」 傳道書 1章11節
4 :「我專⼼求智慧,要看世上所做的事。(有晝夜不睡覺,不合眼的。) 我就看明神⼀切的作為,知道人查不出⽇光之下所做的事,任憑他費多少⼒尋查,都查不出來,就是智慧⼈雖想知道,也是查不出來。」 傳道書8章16-17節
5 :「難道一個人有吃有喝,且在勞碌中享福,不是福氣嗎?我看這也是出於 神的手。」 傳道書2章24節
6 :「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因為在你所必須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傳道書9章10節
作者: Winnie Wong
© 2024 愛•群社。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包括網上或印刷) 或使用本網誌內容作任何商業用途。
圖片來源: pngtree.com
留言
發佈留言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