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前聽到鍾端玲教授分享「什麼是女性」,提及2016至2017年美國女性的跨性別 (transgender) 手術 (即女變男) 個案一年間增加了四倍, 美國統計資料顯示,年齡13-24歲的年青人,當中約2% (700,000) 是跨性別人士 (男變女或女變男),跨性別認同已成為青春期女性的另一種傳染病。今時今日性別原來已成為了一種個人選擇!
聽見這些數字,看見社會核心價值的轉變,實在感到震驚。我出生的年代,一切很簡單和直接。母親生產的時候,醫生便即時告訴孩子的性別,從那刹那開始,孩子的生理性別 (sex) 、社會性別 (gender) 和性傾向 (sexuality) 順理成章的一致性發展。換言之我出生是女性,我的衣著、外表、行為和性格特徵都被培育及塑造有女性特質,並自然地對男性有性吸引力。傳統社會性別二元論 (男或女) 是社會結構的核心原則之一,人們按著這個秩序建立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規範。
回想我青春期,曾經對自己的身體變化感到焦慮和不安,特別嚮往男孩子的自由自在,感恩那時候社會較簡單,具約束力,只好忠於自己的性別,努力做好自己,今天我為自己生為女性感到自豪!
社會、文化及價值觀隨著時間,不斷的改變、進化、創新、修訂或淘汰,在時代的洪流中,個人能做什麼呢? 世界變遷的速度比想像中來得快又狠,年青人所面對的挑戰更為嚴峻。 拒絕生理性別,自由選擇性別多元性的世代,人類要負上什麼代價呢? 鍾端玲教授的分享帶來了很多的反思。
以下是鍾端玲教授「什麼是女性」的完整版,請點擊觀看。
延伸閱讀,點擊觀看:
鍾端玲教授「週二小聚」主講系列
鍾端玲教授 YouTube 視頻頻道 (粵/國語)
Professor Deborah Chung YouTube Channel
整理: Freda Li
© 2023 愛•群社。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包括網上或印刷) 或使用本網誌內容作任何商業用途。
圖片來源: pngtree.com
致鍾教授:謝謝你提供這些近在眼前的項目,讓我想起人類歷史並不都是更文明、更進步的。🈶️時會想到假如有一天,🈶️一個人要和心愛寵物結婚.... 那麼人類算是自殘嗎???? Eliza Sum 字。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