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心態 • 心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 Carol Dweck 早年研究人們如何應對失敗,她觀察學生如何面對難題。一般學生碰到難題,通常會皺眉,嘀咕,甚至冒汗; 很奇怪地,偶然會碰到一些學生非常興奮,磨拳擦掌,並高呼: 「我喜歡挑戰!」 她總結多年研究結果,得出以下的結論: 您的心態會深刻地影響您的生活方式。它可以決定您是否成為您想成為的人,以及您能否完成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目標。究竟心態是什麼? 心態是一組信念塑造您對世界和自己的理解,影響您在各種特定情況下的思考、感受和行為方式。她認為所有人都同時擁有以下兩種心態:

1. 定型心態認為聰明才智與生俱來,不能改變; 希望表現聰明; 努力是徒勞無功; 遇到挫折會容易放棄; 逃避挑戰; 不喜歡負面回饋; 他人成功帶來威脅。

2. 成長心態認為聰明才智可以後天開發培育; 學習不斷成長; 努力才能達致卓悅; 遇到挫折堅持不懈; 享受挑戰; 願意從批評中學習; 受他人成功啟發和激勵。

簡而言之,定型心態只相信天賦,重視結果及個人榮辱得失,嚮往競爭;  成長心態相信人生所發生的一切都是學習機會,可以通過努力、積累成敗經驗、和別人的回饋或幫助而成長。

Carol Dweck 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 Mindset 這本書,介紹兩種心態,列舉各種事實證明成功來自成長心態。例如: 上世紀60年代,Wilma Rudolph 4歲時患小兒麻痺症,12歲才擺脫腿支架和矯形鞋學習走路,20歲時在羅馬奧運會上奪得三面短跑金牌,被譽為「地球上跑得最快的女人」。[註1]

為什麼選擇成長心態?
根據近數十年的腦神經科學發展,我們知道: 我們可以通過學習、運動、充足睡眠和營養,改變自己的腦,這是成長心態的科學根據。[註2] 另一個成長心態的科學根據是二十世紀末發展的表觀遺傳學,它顛覆了「基因決定一切」的信念。同卵雙胞胎有相同的基因,在同一家庭中長大,他們也會發展出不同的性格和特徵,這些都是基因不能解釋的。二次大戰時期,1944-1945年的冬天荷蘭斷糧。有關荷蘭飢荒研究發現,遭受飢荒孕婦的孩子更容易患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這也是環境變化可影響基因表達的證據。 [註3] 表觀遺傳學告訴我們,環境、 生活方式、應對環境變化而產生的思想和行為都會影響基因的表達。 [註4]

2007年,Dweck和她的研究團隊,邀請 373位第七班的學生填寫心態問卷,然後追蹤他們從 7 年級到 8 年級的數學成績。擁有成長心態的學生表現穩步提高,平均成績提高了近 3 分; 而擁有固定心態的學生表現平穩,沒有提高。[註5] 

多倫多大學 2018 年的一項研究,邀請 147 名老年人(平均年齡 = 68.62)完成問卷,評估其心態(是否相信能力是可變的)和主觀年齡。他們還報告了他們對不同健康行為(即健康的睡眠和飲食習慣、鍛煉以及為聽力或視力問題尋求幫助) 能否減緩衰老的看法,以及他們參與這些行為的意圖。發現老年人越相信能力是可變的,他們就越能感受到健康行為的好處,同時又增加了他們參與這些行為的意圖。他們的意圖越大,他們所報告的主觀年齡就越小。[註6]

所以,當您選擇成長心態,您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並實現您所想的任何事情。這意味著您願意投入時間、毅力和努力去做,生活滿意度也會提高。培養成長心態對金齡時期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改善您的整體健康和生活滿意度。

註:

1. Wilma Rudolph: 維基百科 
2. 神經可塑性 
3. Dutch famine of 1944–1945 
4. 表觀遺傳學 
5. Blackwell, Trzesniewski, and Dweck (2007) 
6. Do older adults’ growth mindsets predict their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rs? 

作者: Maria Pau
© 2022 愛•群社。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包括網上或印刷) 或使用本網誌內容作任何商業用途。
圖片來源: pngtree.com


留言

發佈留言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