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之父 • 身

產婦救星

眾所皆知,防疫第一招就是勤洗手。您有沒有想過百多年前的醫生從不洗手; 接生前也不洗手; 甚至解剖屍體後,不去洗手,立即接生。 後果如何? 十位產婦就有一位去世。 

一位年輕的匈牙利產科醫生 Ignaz Semmelweis 在維也納醫院婦產科工作。當時他發現由產科醫生及實習醫生接生的產婦平均死亡率是10%,由女助產士接生的產婦平均死亡率是3%。作為一個實驗,他要求兩個產房劃一接生步驟,甚至連宗教儀式都一樣; 可惜兩個產房死亡率依舊,他百思不得其解。後來他的好朋友因解剖屍體時,不幸被所指導的學生割破指頭而染病死亡,死前的症狀類似產婦的產褥熱;  他想起產科醫生及實習醫生經常解剖屍體後去接生; 相反助產士不用解剖屍體。Semmelweis 懷疑醫生的手帶著屍體的有毒微粒,將微粒傳送到產婦。為了證明自己的猜想,他要求所有醫生及實習醫生解剖屍體後,要用漂白水洗手,才可以接生。後來他更要求把所有的醫療器材和繃帶用漂白水消毒,結果產婦的死亡率大幅減少; 產婦感激 Semmelweis 醫生,稱他為「產婦救星」。當時是1847年,人類還未認識細菌和病毒, 整個醫療界認為 Semmelweis 要求醫生洗手沒有科學根據,拒絕推行洗手的措施。後來維也納醫院沒有和 Semmelweis 續約,他便回到家鄉繼續宣揚洗手的重要性。雖然洗手措施大幅減少產婦和新生兒的死亡率,他仍然未被同行接納;  Semmelweis感到沮喪,經常酗酒,有時情緒失控; 最後被關進精神病院,47歲便鬱鬱而終。[註1]

一位充滿愛心,希望能夠幫助產婦和新生兒的 Semmelweis 醫生,通過各種實驗,終於找到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洗手。我相信大部分的醫生都是濟世為懷,為何面對洗手有效的事實,他們卻以缺乏科學根據為藉口,拒絕洗手; 甚至排擠這位 Semmelweis 醫生, 因為他提倡洗手? 

酒精搓手 

百多年後的今天,當洗手已成為家傳戶曉的防疫措施; 病人在接受醫療服務時,是否受到絕對的保護,達到零感染? 根據 2013 年加拿大「與醫療保健相關的感染狀況」的調查報告,每年有超過 200,000 名患者在加拿大接受醫療保健服務時受到感染;超過 8,000 名患者因此而死亡。

 瑞士醫生 Didier Pittet 希望改善與醫療保健相關的感染狀況。Pittet 在日內瓦研究醫護人員洗手的習慣,發現他們很少完全依循規定的程序去做,因為他們沒有充分認識「手是疾病傳播及感染最主要的來源」;  同時 Pittet 理解醫護人員依循規定的程序去洗手需要較長時間。在 Pittet 的領導下,除了教育醫護人員認識洗手的重要性,還引入用酒精搓手的方法減少洗手的時間。

1995 年至 2000 年 Pittet 在日內瓦大學醫院倡導「日內瓦手部衛生模式」。隨著醫護人員願意依循手部衛生指引,在接觸病人前一定要用酒精搓手;  相關的感染和傳播大幅減少一半。200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邀請 Pittet 籌辦第一屆世界病人安全會議,號召全球解決與醫療保健相關的感染問題,「日內瓦手部衛生模式」被用作全球促進手部衛生策略的基礎。後來,WHO提出「拯救生命,清潔雙手(Save Lives:Clean Your Hands)」的口號;  依據WHO建議,手部衛生運動需持續至少5年,循序漸進,才有機會讓醫護人員的手部衛生變成一種習慣。[註2]  正如 Pittet 在Ted talk: Adapt to Adopt 所說 ,世界各地醫療機構很有創意地,按當地文化的需要,設計兩張海報: 「五個時機」提醒醫護人員洗手,及「酒精搓手步驟」; 更用「洗手舞 」這個載歌載舞的形式教育大眾如何洗手。「日內瓦手部衛生模式」 每年拯救了全球五至八百萬病人的性命。

同樣是鼓吹洗手的「洗手之父 」,為何命運如此不同? 可能是 Semmelweis 生不逢時? Pittet 的口號「 適應利採納 Adapt to Adopt」可能帶來一些提示 。

註:
1. 維基百科: Ignaz Semmelweis 
2. 維基百科:  Didier Pittet 


作者: Maria Pau
© 2022 愛•群社。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包括網上或印刷) 或使用本網誌內容作任何商業用途。
圖片來源: pngtree.com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