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喜樂心之所歸 • 靈

有很多人因為生活或者政治因素,要離開家鄉或走出舒適圈,再沒有穩定、安全的感覺,在外面的世界怎樣找到自己的安樂住處呢? 試從曾遭受壓迫的歷史人物作品中,看他們如何在漂泊的日子裏,仍然找到自己心之所歸。
蘇軾 - 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軾的好朋友王鞏 (字定國) 因為受到蘇軾「烏台詩案」牽連,被貶到嶺南荒僻之地的賓州,當時幸有紅顏知己,柔奴隨行到嶺南直至公元1083年北歸再遇蘇軾。從遙遠地方歸來的柔奴看起來比以前更加年輕,笑容依舊,笑顏裏好像還帶着嶺南梅花的清香;蘇軾問:「嶺南荒僻之地應該不是很好吧?」 柔奴答:「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作詞以贊柔奴胸懷寬廣:只要心安定,到處都是我的家鄉。 

蘇軾:《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白居易 - 心安是歸處
雖然白居易是一位天才,也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詩人,可是一生顛沛流離,在現實生活中處處遭受打擊,他的一首《初出城留別》,寫盡了內心的寬廣,儘管自己一直遭受到打擊和排擠,可依舊豁達面對人生。

白居易: 《初出城留別》
朝從紫禁歸,暮出青門去。
勿言城東陌,便是江南路。
揚鞭簇車馬,揮手辭親故。
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尾聯「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雖然自己身處在異地他鄉,只要內心安寧,不計較太多,放棄勞心傷神的執著,常存感恩、歡喜的心過日子,何處不得自在呢 !

薄愛博 (Albert E. Brumley) - 這世界非我家 
美國福音歌手、作曲家薄愛博(Albert E. Brumley,1905~1977年)以黑人靈歌為旋律作詞的《這世界非我家》(This world is not my home),充分反映了基督徒與世界的關係,基督徒向著世界「如客旅」[註1] ,他們的財寶不存放在這世界[註2] ;歸宿亦不在這世上 [註3] ,他們雖在地上生活如客旅,但心裡卻有平安,時刻仰望天上的 神。

薄愛博:《這世界非我家》
這世界非我家,我停留如客旅,
我積財寶在天,時刻仰望我主,
天門為我大開,天使呼召迎迓,
故我不再貪愛這世界為我家。
主啊,祢知我無良友像祢,
天堂若非我家,我必流離無依,
天門為我大開,天使呼召迎迓,
故我不再貪愛這世界為我家。

「這世界非我家」並非處世消極,而是指出這世界的價值觀,成功、名利並非他的終極追求依歸,所以無論在世環境如何,只管效法耶穌道成肉身到這世界,謙卑服事,在自己的崗位或職場上表達 神的愛和恩典,以信心仰望,雀躍地度過每一天。

保羅 - 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知足
保羅:「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但我樣樣都有,並且有餘;我已經充足。」[註4]  保羅表白自己「受勞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飢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體。」[註5]  保羅承認這些困苦是真實存在的,他不逃避環境,不否認自己的痛苦和眼淚,然而靠著主耶穌時刻同在,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都可以知足。

保羅知道生命的每一刻都是寶貴的,他不會讓挫折奪去他的喜悅, 任何苦難都不能斷絕他與基督的關係,因為主耶穌每時每刻、每一個處境當中都與他同在,讓他有充足能力面對,甚至跨越、得勝,這正是他找到自己滿足的秘訣 !

不論「此心安處是吾鄉」、「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等的心境,都讓我們清楚明白只有知道什麼是自己心中最終的依歸,才不會讓我們隨波逐流或隨著環境變化而影響自己的心情,基督徒明白「這世界非我家」,卻因著永恆的盼望,不單心安,仍能積極度過每一天,保羅「靠着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知足。」的心態,不但讓他在什麼景況下都處於安然,並且能夠充滿喜樂地面對種種處境,導向人生。

註:
1.  彼得前書2章11節
2.  馬太福音6章19~21節
3.  希伯來書11章13節
4.  腓立比書4章12–13節,18節
5.  哥林多後書11章27節

作者: Winnie Wong
© 2022 愛•群社。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包括網上或印刷) 或使用本網誌內容作任何商業用途。
圖片來源: pngtree.com

留言

  1. Winnie Wong, Thx for sharing this good article... Very well said!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