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理解跨越偏見 • 心

內隱偏見

您有「內隱偏見」嗎? 您願意採取行動減少「內隱偏見」對自己的影響?

您的腦袋時時刻刻要處理大量信息,為了節省能源和時間,大腦會根據過往的經驗 (包括很多長輩或專家的意見) 作出各類假設及運用思維捷徑去作出決定。請點擊連結 觀賞視頻,了解大腦的假設。 這個假設是什麼? 為什麼我們需要這個假設? 

當您發覺那張梳化椅原來那麼細小,您是否感到驚訝? 因為您假設梳化和其他人及物的距離一樣,但實際並非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利用影像大小來判斷距離,在視頻所展示的有限空間中,我們忘記了這個空間有深度。  

記得我當年決定辭職返回加拿大定居,學校收到很多求職信應徵我的空缺; 其中一位應徵者有很好的學歷和經驗,但因為她已經是五十多歲,連面試的機會也沒有。學校當局有什麼假設? 假如您是這位應徵者,您有什麼想法和感受? 

因為香港教師的退休年齡是60歲,這位應徵者最多只可以服務五年;學校當局可能假設其他年青的應徵者會在學校服務超過五年,這個假設可以成立嗎? 

假如您是那位五十多歲的應徵者, 您是否感到被排擠、被歧視、或受不公平的待遇? 

除了年齡, 性別、種族、宗教、政治立場等因素讓我們成為不同的族群。我們可能傾向以更正面的眼光看待與我們相似的人,或者假設他們有美好的意圖,這是內團體偏好 ( In-group Favoritism)。相反,我們會以懷疑的態度對待和我們不同類型的人,這是社會偏見。作為生活在加拿大的女性新移民,我親身感受這些社會偏見對我的影響; 我亦留意到自己也有內團體偏好 (In-group Favoritism);  我們如何跨越偏見?

我們發覺很難擺脫這種社會偏見,因為我們往往找尋支持這些偏見的事實; 相反忽略那些與我們的想法矛盾的真相; 久而久之,我們的偏見變得更加根深蒂固。跨越偏見要從改變「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的傾向開始。

測試假設

您願意開展「測試假設」去改變「確認偏誤」的傾向嗎? 首先請接納「我可能犯錯」的事實! 然後請養成以下三個習慣:

習慣一是慢下來: 

1. 請在說話或行動之前停一停、想一想;特別是當您懷疑您可能受偏見影響。

2. 專注並消除干擾; 不要一心多用 。

習慣二是質疑和挑戰您的想法: 當你發覺自己對某個人或某種情況產生情緒或“偏見” 時, 

1. 列出一些有挑戰性的問題,幫助您了解您為何對某個人或某種情況產生情緒或“偏見”。

2. 當您覺察到您所收集的證據是薄弱或具有誤導性,並記下當時您的知識或理解上的任何空白。

3. 問問自己,您是否使用客觀標準來做決定。如果沒有,請建立客觀標準。

習慣三是諮詢: 按實際情況,與您圈子內及圈子外的人交談,或與實際受影響的人進行對話。在過程中請聆聽別人。[註]

時刻包容

以上三種習慣可以幫助我們在認知上了解偏見,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但要真正從情感上,願意用同樣正面的態度對待與我們不一樣的族群,需要我們培養「時刻包容」的心態。下面兩個步驟可幫助我們培養包容心: 

1. 留意自己的用詞: 我們選擇的詞語會強化刻板印象(Stereotyping),從而導致內隱偏見。請意識到我們說話的力量,並學習使用包容性語言

2. 學習如何讓與您意見不同的人舒暢地表達反對您的意見;及鼓勵沉默的人說出心中的話。[註]

所有人都希望生活在一個沒有歧視、人人真正平等、彼此尊重和關愛、充滿包容心的社會裏, 正如甘地所說:「讓夢想中的世界透過我們的轉變得以實現。」您願意採取「測試假設」和「時刻包容」等行動減少「內隱偏見」對自己的影響?

: 資料來自 edx: Unconscious Bias 課程 


作者: Maria Pau
© 2022 愛•群社。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包括網上或印刷) 或使用本網誌內容作任何商業用途。
圖片來源: pngtree.com

留言

  1. 非常感謝Maria的提醒,其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偏見,只是自己常不自知,有時甚至被偏見捆綁了,看不見事情真實的一面。希望我能盡力改善,擺脫偏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