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養小童成大同 • 心

暴力來源
Parenting for a Peaceful World作者Robin Grille 從心理學、人類學、心理史學、腦神經科學、生物化學等角度,以大量的證據, 闡釋歷史上不同教養模式,如何集體地影響兒童的情緒智商,又如何影響著社會與世界的發展。他得出以下的結論: 在任何社會及種族中,暴力必然來自一個嚴苛及極權的教養手法。[註1]

善養孩子是全人類的責任
懷孕母親得到支持, 會產生健康情緒。安全、滿足和被愛等感受都會直接影響胎兒。要讓父母能輕鬆愉快地滿足新生兒的需要,大家庭和社區需要給他們支援和幫助。同時父母要好好處理自己的情緒,維持一個充滿愛和溫柔的家居環境,最重要是讓胎兒或新生兒感到快樂,讓他感到受呵護和歡迎,有權在這個世界生存,有權享用空間,是家庭一個重要成員。 

處理情緒
以下是幫助自己和孩子處理情緒的原則:

  1. 接納所有情緒 (有些行為是不可接納)。當人們感到被傾聽時,他們對要採取行動的衝動就會減少。
  2. 所有情緒的出現都有一個很好的理由。
  3. 有些情緒是關於現在的;有些是關於過去的。我們的身體可以回憶或重新觸發的身體記憶,或情緒記憶至少早至在子宮第28至40週時的感受。有些情緒似乎是不合理的;這些情緒的產生,是由於我們重新體驗了一些曾經讓我們感到害怕,或以某種方式讓我們不安的事情。
  4. 當人們感到被聆聽時,他們的情緒會平靜下來。

「輔助模式」善養孩子
根據最新的兒童身心發展研究和腦神經科學的新發現,一種新的教養模式 -「輔助模式」- 回應孩子情緒發展需要。 「輔助模式」鼓勵家長通過邀請孩子,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來建立連繫。家長以身作則,用同理心輔助孩子做真實的自己,讓他們長成為情感成熟、富同理心、並能自我實現又會由衷關心社會的人。[註2]

註:
1.《善養小童成大同》第2章
2. 《善養小童成大同》第20章


作者: Maria Pau
© 2021 愛•群社。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包括網上或印刷) 或使用本網誌內容作任何商業用途。
圖片來源: pngtree.com

留言

發佈留言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