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你為甚麼不試試進入我的世界呢?
「上一次和二十四歲的兒子聊天到深夜,是什麼時候?」
「十八歲的女兒塞上耳機, 把自己徹底封閉起來,怎麼讓人覺得那麼傷心? 」
「為什麼,和深愛的人溝通,這樣不可能?」
這是出現在《親愛的安德烈》一書的扉頁上的幾句話,也是出現在無數父母心裡的話。
這本書收錄了台灣作家龍應台和她十九歲的兒子安德烈的三十五封信。緣起是龍應台離開德國,回到台灣工作五年後,她那住在歐洲的兒子安德烈已經從十四歲的孩子,長成一個「十八歲,一百八十四公分高,有駕照,可以進出酒吧的高中生」。再見的時候:「(他)坐在桌子的那一端, 有一點冷地看著你。 …我可愛的安安,哪裡去了?…. 我走近他, 他退後, 我要跟他談天,他說, 談什麼? 我企求地追問, 他說, 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
這一段描述,碎了多少父母的心?讓多少父母難過?可是龍應台沒有放棄。她說:「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她向兒子安德烈建議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寫一個專欄, 於是,這一寫就是三年, 一共三十五封信。
書中的三十五封信裡,龍應台和安德烈談到了兩代人的成長背景,生活態度,文化認同,人生目標,以及價值觀,對未來的計劃等等,差異分歧很明顯 。書信裡看到媽媽間爾的焦慮和了解兒子後的釋懷,也看到兒子坦誠的剖白和對自我的肯定。在第三十四封信《獨立宣言》裡,安德烈寫下了:「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 "別人"。」這句話讓媽媽龍應台承認無法應付。但是她面對彼此的矛盾,分析了兩代之間和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也接受孩子已經長大獨立的事實,雖然「心理覺得徹底的失落」, 但她也認識到「孩子也在努力抵抗母親身上的某些亞洲價值而覺得有點兒累。」
也許你的孩子已經成年,甚或也當了父母,但無論甚麼年齡,甚麼關係,溝通都是必須的,而差異矛盾也是會有的。願這本書能給我們一些啟發。
作者: Janet Fong
© 2021 愛•群社。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包括網上或印刷) 或使用本網誌內容作任何商業用途。
圖片來源: pngtree.com
Thanks Janet. 現代媽媽必讀本啊。請教怎樣買這本書呢?謝謝你。😊😊👒👒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