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了生存,就要滿足生理需要,要趨吉避凶。何謂吉?就是食物、水等。人看到食物時會很興奮,食完就很滿足。何謂凶?就是毒素、危險等。人碰到危險會很驚慌。還有為了延續後代,有性的需要。
除了以上的基本生存需要, 我們還有哪些需要?作為一個人,我們很難單獨生存因為:
1. 嬰兒出生到兩歲是需要照顧才能生存,
2. 成年人要分工合作才能使整個族群生存和延續 。
所以我們有相互依存的需要,就是愛,包括陪伴、誠信、尊重、認同、肯定、信任、理解、關心、溫暖、支持等。當相互依存的需要得到滿足,我們會感到安慰、和諧、或溫暖,否則會感到孤單、徬徨、或不安。
隨著人類逐漸解決了生存需要,為了個人和集體更有樂趣和意義地生存,其他需要就產生,包括美感、分享、和平、秩序、啟發、自主、 學習、成長、創造、貢獻等。當這些需要得到滿足,我們會感到興奮,否則會感到失落。
需要是情緒的根源。戰鬥或逃跑是大自然的一種設計,為了幫助生物在生命安全遭受威脅時能更有效地保護自己。例如: 感到憤怒時,才會去戰鬥;感到恐懼時,才會去逃跑,藉以滿足安全需要。需要得到满足時,便產生正面的情绪;反之,便產生負面情緒。所以負面情緒衹是提示我們有未滿足的需要。
作者: Maria Pau
© 2021 愛•群社。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包括網上或印刷) 或使用本網誌內容作任何商業用途。
圖片來源: pngtree.com
留言
發佈留言
回應